湖南女子学院教师文创作品获国家级博物馆永久收藏
日期:2025-03-14 00:00:00 发布人:admin_wxy 浏览量:171
(通讯员 谢鹏)当传统棕编与现代艺术碰撞出璀璨火花,一只只灵动的棕编生肖正跨越时空讲述中国故事。近日,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王仲平教授收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颁发的收藏证书,其匠心之作《十二生肖》棕编系列被永久馆藏。这是继其作品斩获江西省第三届文创设计大赛二等奖后,再次以“非遗+创意”的力量叩响国家级艺术殿堂之门。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这座云集全国顶尖工艺美术作品的殿堂里,王仲平的《十二生肖》以独特姿态惊艳亮相。作品巧妙运用双编法、多编法、剪贴法等多种技法,将十二生肖幻化为憨态可掬的现代艺术符号:龙须生动传神,骏马鬓鬃飞扬……这种 “老手艺+新表达”的创作理念,正是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每根棕叶都在说话”,看到十二生肖的师生都不禁赞叹,“这是让非遗‘活’在当下的生动实践”。
作为“长沙棕编代表性传承人”,王仲平始终践行“让非遗扎根校园”的育人理念。其教师团队创新建立的“课程建设-社团培育-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维育人模式,已形成教学成果转化、文创产品研发、文化传播推广的良性循环。近年来,王仲平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主讲的《中国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技艺》课程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创建校园棕编社团并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公益讲座、美育培训、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进国际舞台。2024年,王仲平代表湖南参加中国-阿联酋建交4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让棕编成为跨文化对话的“绿色请柬”。
“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时代长河中的活水。”王仲平表示,中国非遗传承也正经历着从“抢救保护”到“创新转化”的范式变革。此次国家级博物馆收藏这份沉甸甸的证书,不仅承载着一位教育者的文化担当,也彰显学校在非遗传承与学科创新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也成为高校教师探索新文科建设出路的典范。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这座云集全国顶尖工艺美术作品的殿堂里,王仲平的《十二生肖》以独特姿态惊艳亮相。作品巧妙运用双编法、多编法、剪贴法等多种技法,将十二生肖幻化为憨态可掬的现代艺术符号:龙须生动传神,骏马鬓鬃飞扬……这种 “老手艺+新表达”的创作理念,正是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每根棕叶都在说话”,看到十二生肖的师生都不禁赞叹,“这是让非遗‘活’在当下的生动实践”。
作为“长沙棕编代表性传承人”,王仲平始终践行“让非遗扎根校园”的育人理念。其教师团队创新建立的“课程建设-社团培育-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维育人模式,已形成教学成果转化、文创产品研发、文化传播推广的良性循环。近年来,王仲平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主讲的《中国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技艺》课程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创建校园棕编社团并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公益讲座、美育培训、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进国际舞台。2024年,王仲平代表湖南参加中国-阿联酋建交4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让棕编成为跨文化对话的“绿色请柬”。
“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时代长河中的活水。”王仲平表示,中国非遗传承也正经历着从“抢救保护”到“创新转化”的范式变革。此次国家级博物馆收藏这份沉甸甸的证书,不仅承载着一位教育者的文化担当,也彰显学校在非遗传承与学科创新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也成为高校教师探索新文科建设出路的典范。


(责任审核人:李迪 刘琼)
- 上一篇:“感受童话魅力,赋能...
- 下一篇:访企问需谋发展 拓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