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 以文化人 校企携手共探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 ——湖南女子学院举办第二期院长沙龙
日期:2025-06-03 10:48:08 发布人:admin_wxy 浏览量:52


本网讯 (文学与传播学院 周燊)为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发展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升级,5月27日下午,湖南女子学院教务处联合文学与传播学院共同举办2025年第二期“院长沙龙”活动。教务处林彬晖处长担任本场沙龙活动主持人,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何旭娟、副校长石潇纯出席活动并讲话。
沙龙以“中华伦理文明与颠覆性医疗科技创新--驱动未来医疗健康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为主题,毕胜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庆玺从当前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态势出发,以HyperQ颠覆性临床医疗科技创造的中国奇迹为例,探讨了企业科研创新的思路和范式改变在于顶层的战略布局、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和ESG评价体系。黄庆玺董事长结合企业发展历程,强调以文化驱动内核智慧,培养符合未来医疗行业需要人才,就如何推动医疗健康从跨界融合领域和学科设置方面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并希望能与文学与传播学院就健康传播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阶段发展。
石潇纯副校长表示,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同样要以先进治理理念为指引,用好ESG治理体系,对标国家和湖南省教育发展要求,积极搭建产学合作平台,从“大健康”领域共建大健康产业学院、创办大健康教育卓越人才实验班和开设心血管重点监测实验室等多方面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路径。在会议的自由讨论环节,文学与传播学院刘琼院长提出要切实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内驱力,为医疗健康行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商学院彭云飞院长从重思维训练、培卓越人才和重实习实训三个方面探讨了创新意识人才的培养。教务处黄快生副处长从就业能力提升微专业这一角度提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设想与路径。社会发展学院刘海云副院长结合专业特点,认为高校人才培养应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育人生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建构。与会现场讨论热烈,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类型学生,怎样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学生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何旭娟校长指出,本次院长沙龙从培养创新人才角度出发,在大健康视域下共话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她提出:第一,学校要立足优势,紧紧围绕“一老一小一女性一家庭一社区”,突出“小而精、小而特”的定位,正确把握学科发展和专业教育改革方向,构建具有女院特点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第二,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坚持以创新为要,聚焦服务社会需求点。通过推动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打破学科壁垒,培育更多专业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潜力巨大且适配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湖南现代产业体系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女院支撑力和贡献度。
(图:向婷 责任审核人:李迪 刘琼 tsxxywld202506012008)
沙龙以“中华伦理文明与颠覆性医疗科技创新--驱动未来医疗健康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为主题,毕胜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庆玺从当前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态势出发,以HyperQ颠覆性临床医疗科技创造的中国奇迹为例,探讨了企业科研创新的思路和范式改变在于顶层的战略布局、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和ESG评价体系。黄庆玺董事长结合企业发展历程,强调以文化驱动内核智慧,培养符合未来医疗行业需要人才,就如何推动医疗健康从跨界融合领域和学科设置方面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并希望能与文学与传播学院就健康传播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阶段发展。
石潇纯副校长表示,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同样要以先进治理理念为指引,用好ESG治理体系,对标国家和湖南省教育发展要求,积极搭建产学合作平台,从“大健康”领域共建大健康产业学院、创办大健康教育卓越人才实验班和开设心血管重点监测实验室等多方面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路径。在会议的自由讨论环节,文学与传播学院刘琼院长提出要切实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内驱力,为医疗健康行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商学院彭云飞院长从重思维训练、培卓越人才和重实习实训三个方面探讨了创新意识人才的培养。教务处黄快生副处长从就业能力提升微专业这一角度提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设想与路径。社会发展学院刘海云副院长结合专业特点,认为高校人才培养应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育人生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建构。与会现场讨论热烈,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类型学生,怎样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学生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何旭娟校长指出,本次院长沙龙从培养创新人才角度出发,在大健康视域下共话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她提出:第一,学校要立足优势,紧紧围绕“一老一小一女性一家庭一社区”,突出“小而精、小而特”的定位,正确把握学科发展和专业教育改革方向,构建具有女院特点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第二,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坚持以创新为要,聚焦服务社会需求点。通过推动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打破学科壁垒,培育更多专业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潜力巨大且适配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湖南现代产业体系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女院支撑力和贡献度。
(图:向婷 责任审核人:李迪 刘琼 tsxxywld202506012008)
- 上一篇:文学与传播学院参加“...
- 下一篇:湖南女子学院“政校媒...